营口市对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 《关于扶持我省镁耐材头部企业引领镁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第0312号)提案的会办意见
- 发布人:管理员
- 发布时间:2023-04-28
- 浏览量:602
省工信厅:
现就省工商联提出的《关于扶持我省镁耐材头部企业引领镁耐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的提案,提出会办意见如下:
一、基本情况
营口市镁产业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集勘查、开采、选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体系,凭借资源优势和规模效应已成为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对菱镁产业的综合治理,深入贯彻落实《辽宁省推进菱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认真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菱镁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生产规模不断壮大。营口地区共有涉镁企业596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7户,固定资产总值近340亿元,有生产设备2278台(套),从业人员7万余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近3000人,技术工人万人以上。全市窑炉总计1245座;轻烧反射窑544座,其他轻烧窑炉85座;重烧镁砂窑炉188座;中档、合成镁砂窑炉49座;高纯镁砂窑炉23座;电熔镁砂炉356座,烧成砖隧道窑67条;不烧砖干燥窑433条。已建成大型环保炉窑55座;矿石浮选生产线11条;利用低品位菱镁矿石、粉矿量达到360万吨以上,用后耐火材料回收利用率达70%。
2022年,镁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34亿元,同比下降6.4%;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5.3%;销售产值237.9亿元,同比下降5.7%;营业收入276.2亿元,同比下降5.1%;利润4.7亿元,同比下降35.4%;应交增值税5.7亿元,同比增加14.9%;营业税金1.67亿元,同比下降6.5%;耐火材料制品产量420.7万吨,同比下降14.5%。
二是头部企业快速成长。我市镁产业企业坚持市场导向,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多家企业已具有了国内、亚太地区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金龙集团、嘉晨集团、新发展集团已分别成为国内最大的镁碳砖、重烧镁砂和电熔镁砂生产企业,青花集团跻身为亚太地区第一大碱性耐火材料生产企业,菱镁化工集团跃居世界最大的化学法硫酸镁肥生产商和出口商,为我市建设镁产业集群掌握了更大的主动权。
三是科技水平稳步提升。我市已创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家,镁质材料企业科研机构36个,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公共技术创新服务平台6个,每年实施科技创新项目20余项。我市已开发生产的镁质材料产品中,列入国家和省级科技计划5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新产品奖和专利奖69项,其中国际领先19项,国内领先39项,目前,我市高新技术镁制品种类、产量均已位居全国第一。
四是绿色发展深入推进。组织开展了六批国家级、七批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名单申报工作。培育了辽宁奥镁、大石桥市美尔镁制品等2家省级“绿色工厂”。实施工业炉窑节能环保改造,大力推广新装备新工艺。目前,总投资0.9亿元的营口金泓源镁铝陶瓷有限公司新型窑外分解工艺锻烧氧化镁粉项目,已被省工信厅认定为辽宁省菱镁行业首台(套)应用,已正式生产,年产量20万吨。总投资5200万元的大石桥市金华宇耐火材料有限公司工业窑炉节能环保改造项目,将拆除原有8座轻烧反射窑,新上高效节能环保炉窑,进行能耗指标减量替代和产能减量置换,目前正进行规划联审。
五是项目建设顺利开展。目前,我市菱镁行业“谋立推建”中的项目有18个,总投资达到24亿元。紧紧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扩大我市菱镁产业集群规模,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招引一批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到功能集群区,构建上下游一体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高质量产业集群格局。目前,金龙集团不烧砖智能自动化生产线改造项目正处于工程验收阶段,设备陆续进厂安装调试,总投资1.3亿元;欣立集团镁碳、铝镁碳砖生产线智能化改造项目正在调试及优化生产物流方案中,总投资0.8亿元;辽宁嘉顺科技公司年产6万吨高品质防火电缆用特种矿物质绝缘材料项目通过盘活4.6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完成选址,正在进行前期厂房改造,总投资2.48亿元。
二、加强规划引导,积极推进产业集聚
1.完善发展规划,推动产业升级
我市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统筹协调作用,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立足产业发展现状和市场需求,以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布局优化和提高产业集中度为核心,以提质增效和节能环保为重点,着力提升产业链与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变。编制了《营口市镁产业重点区域综合治理实施计划(2018年-2025年)》和《营口市镁质材料产业发展规划(2021年-2025年)》,从发展重点、区域布局、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方面明确了镁产业“高效益、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方向,为进一步提升我市镁质耐火材料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区域布局逐步完善
营口市菱镁产业主要在大石桥市聚集发展,今年,在国家工信部专家的精准定位下,“有色金属(镁)· 辽宁营口大石桥”更名为“无机非金属材料(镁质耐火材料)辽宁营口大石桥”。该集聚区拥有镁质原料、镁质耐火制品、镁化工和镁质新型材料等15大系列300余种产品,覆盖60%的国内市场和40%的国际市场,初步形成了以营口南楼和大石桥两大省级开发区、以大石桥官屯镇为产业发展集聚区的菱镁产业集群。
营口南楼经济开发区,现有涉镁企业348家,有9大系列200多种涉镁产品,包括高品级电熔镁砂、烧成砖、不烧砖和功能性耐火材料等定形产品年产量居全国前列;氧化镁电熔炉、镁质系列砖生产线及超高温隧道窑数量居全国前列。大石桥经济开发区,被列为国家镁质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现有涉镁企业50户,重点生产镁化工系列产品、高端镁质耐火材料产品。大石桥官屯镇,域内矿产资源丰富,镁石储量6亿吨,白云石储量5亿吨,滑石储量8千万吨,现有涉镁企业94户,有8个系列27种涉镁产品。
三、加快推进镁资源平台及人才队伍建设
1.镁资源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镁资源交易平台初步完成。东北亚镁质材料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东镁交易”)2014年依据国家产业、金融相关政策正式运营。2021 年通过全国交易类场所清理整顿“回头看”验收工作,成为我省首批恢复运营的大宗现货交易场所。目前东镁交易已完成镁质材料信息发布平台建设;镁质材料及相关矿产品线上大宗现货交易场所。截止 2022年,累计上线交易企业 40 余家,线上交易额 69 亿元,交易量 270 万吨。在 2021 年,东镁交易与大石桥政府及相关行业企业计划投资 10.9 亿元,推进 “中国镁都菱镁产业总部经济园”项目和“中国镁都北方陆港国际智慧物流园”项目,完善布局5G+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对交易平台大宗交易系统、物流仓储智能监管系统、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系统进行快速升级,实现东镁交易数字化转型。目前“双园区”项目已纳入大石桥市“十四五”重点建设项目。
二是推进综合服务分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办公地点的硬件建设、与省平台联网调试及源头站初步选址工作,拟定了平台建设管理、源头站等部门的岗位职责与人员工作制度。目前,正在进行5个源头监控站的设备设施采购工作。待源头站设施采购、建设完成后,即可实现我市菱镁资源管控与省平台中心的数据传输。
2.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
一是大力集聚优秀人才。进一步推进政产学研,对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研发项目,组织工商联、镁产业协会及我市部分重点企业到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化工大学,与省技术创新研发工程中心、沈阳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沈阳化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东北大学的领导及专家教授进行座谈,达成了合作意向。2022年,我市举办了企业科技创新“多链融合”现场交流对接会,邀请省领导及专家教结合我市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技术难题进行攻关,沈阳化工大学金志浩副校长到大石桥就筹建菱镁产业学院进行交流并签署框架协议。
二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市250余户涉镁企业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产学研合作关系。组建院士工作站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设立企业研发机构51个。主导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8项、行业标准10项、团体标准5项;获得国家、省级科技计划立项5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新产品奖及专利奖69项。“废弃及低品位菱镁矿制备高纯致密烧结镁砂关键集成技术”“高活性氧化镁粉生产和二氧化碳回收技术”“悬浮闪速制备高活性轻烧氧化镁”“含镁系列新型中量元素肥料关键技术”“特种高温电工级氧化镁生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
四、强化环保综合整治
1.加强资源保护,提高资源利用率
一是精心组织,推进矿山整合。《大石桥市菱镁矿山整合实施方案》省政府已批复。我市菱镁采矿权22个,截至目前,整合后减少至9个。到2025年底,将整合至2个。
二是优化矿石供给。2022年,我市具备开采条件的菱镁矿山企业6家。以半年为执行区间,菱镁矿石和低品位可利用菱镁资源供给总量控制系数按照证载生产规模的40%和13.5%掌握,确定并下发了具体矿山企业的菱镁资源月度供给计划,每月上报上矿山企业菱镁资源供给情况调度表。2022年6家菱镁矿山企业矿石开采量为26.2449万吨,矿石销售量为59.7827万吨,低品位资源量开采量为15.7615万吨,低品位资源量销售量为18.3668万吨。
三是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目前,我市已有5家菱镁矿山企业被列入省级绿色矿山创建库,有1家菱镁矿山企业被列入省级绿色矿山项目库。2022年,修复矿山108亩,超额完成88亩治理任务,矿山生态得到持续优化。
四是积极推广矿石浮选技术。积极推进中科国际、仁威矿产、盛海化工、中亿泰达合金等本地企业的矿石浮选项目,以缓解高品位菱镁矿匮乏的实际问题,促进菱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市共有矿石浮选生产线11条,低品位菱镁矿石、粉矿的年利用量超过320万吨,耐火材料回收再利用率达到50%以上,均创历史新高。
2.促进节能减排,强化污染源管理
一是强化停产企业监管。采取浇炉窑、破拆设备、去功能化等严厉措施,坚决打击关、停企业私自恢复生产行为。2022年,共开展雷霆行动33余次,制止关停企业私自恢复生产 191家次、浇灌炉窑95座,去功能化企业46家。
二是在线监控创新监管模式,提高环境监管效能。投入200余万元,新建“智慧环保”平台,新增高清摄像头108个,对重点菱镁企业密集区实施24小时可视化监控。在全省率先为350家镁制品企业安装719套工况法传感器,实时监控全市镁制品企业生产状况。对228家镁制品企业安装376套在线监控设备并联网运行,安装自动监控设施,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数据传输有效率要达到90%。
三是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结合年初冬奥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我市对辖区内558家涉气工业企业进行了全覆盖执法检查,累计出动环境监察执法人员464人次,出动218台车次,共计检查2237家次。结合我市产业结构及上级工作安排,为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开展了镁制品专项执法行动,进行了两轮镁制品企业大排查。重点对镁制品企业的污染防治设施使用,停、限产减排措施落实情况及企业堆场、料场、扬尘管控措施落实等存在问题的企业依法依规予以立案处理。
3.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增产能
一是淘汰落后及过剩产能。按照“淘汰一批、规范一批、完善一批”的原则,对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节能监察,对不符合条件的违法违规项目,坚决依法予以关闭、关停,营口青花集团等6户涉镁企业的200余台高耗能落后机电设备被全部淘汰。
二是实施产能减量置换。为有效遏制产能过剩,我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营口市菱镁矿浮选及镁砂行业产能置换流程》,对全市各类菱镁产品生产线情况开展摸底调查,对306家企业的1642条生产线进行了公示,并积极引导企业开展减量置换,以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
三是严格控制新增产能。组建菱镁行业专家组,严格实行行业准入资格审查制度,对菱镁行业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在立项前进行可行性论证,原则上不再新增常规耐材企业,坚决杜绝重复性建设,从源头控制产能。
4.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一是鼓励环保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坚持将扶持科技含量高、环保效能好的“原字号”项目作为引领菱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我市辽宁中镁、中民驰远、金龙集团等12家镁制材料生产企业实施了自动化控制和节能环保改造。其中,16个项目被列入我省“原字号”项目库。
二是鼓励科技研发,推动技术创新。市政府定期组织镁质材料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交流活动,把创新摆在行业转型升级核心位置,加快构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吉诺尔公司和凯宁实业2家企业被列为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东邦环保、菱镁化工2家企业获评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丰华实业申报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三是鼓励兼并重组,推动集团化发展。通过政策引领和环保监察双向用力,鼓励企业组建行业战略联盟,采取兼并、控股、互相参股和资产投入等方式,实行联合重组,以有效提高整体竞争能力。目前,中镁集团、东邦耐火已在新三板挂牌,中镁集团正在筹备主板上市,企业规模和行业整体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存在的问题
1.产业链条需要继续完善
行业同质化严重,区域下游产业互动不足,菱镁矿资源利用效率不高,区内产业关联度低,上下游配套程度仍需不断加强。同时,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风险管控水平能力需要继续增强。
2.环保意识有待加强
菱镁矿产资源的开采有近百年历史,由于管理粗放等原因,大部分矿山多年无序开采、非法盗采,山体破坏相对较重,无法确定开采主体的闭坑矿山数量较多,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强等现象依然存在。
3.企业缺乏创新热情
菱镁企业研发能力偏弱,创新动力不足,对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原有企业发展模式的依赖仍很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在研发投入上相对较少,产业创新和资源丰富的优势未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六、下一步工作
1.抓项目,壮大集群规模
紧紧牵住项目建设这个“牛鼻子”,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扩大我市菱镁产业集群规模。不断优化产业布局,招引一批补链强链延链项目到功能集群区,构建上下游一体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高质量产业集群格局。
2.抓技改,提升集群质量
加强技术改造升级引导,突出重点产业领域能效约束,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加快菱镁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推动传统产业加快技术改造转型升级。提升集群数字化、智能化水平,鼓励企业加速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技术在生产场景的全面应用,提高集群安全、环保水平。
3.抓创新,提高集群技术水平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引导企业通过实施标准化建设、高企培育计划,加强研发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增强企业创新内生动力,着力攻克一批“卡脖子”难题,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瓶颈。
4.抓治理,进一步提高绿色发展水平
鼓励环保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坚持将扶持科技含量高、环保效能好的“原字号”项目作为引领菱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清理整顿环保违规建设项目,按照“淘汰一批、规范一批、完善一批”的原则,对不符合“四条红线”的违法违规项目,依法予以关闭、关停。
2023年4月6日